《全方位办学 多途径服务》----电大(开大)的故事

来源:徐锦培 闲书斋 / 2023-03-27 11:55 / 查看:12887

中央电大的《中国电大教育》杂志在1991年第三期上发表了我的《全方位办学,多途径服务》的总结性文章[1],并发表了一篇本刊评论员的文章,题目就叫《江都模式》。文章总结了我们江都电大的办学经验,在提出了“江都模式”的几个要点以后,指出江都电大主要领导的素质是很好的,并概括了县级基层电大校长的4个基本素质:第一,校领导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使命感;第二,要了解全县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第三,要了解远距离教育的办学规律和教学特点;第四,要熟悉公关学,要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健全信息交流和联合办学的体系,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主管人、财、物等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面我想就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经历和体会。

我是1986年1月被调到江都电大去工作的。当时,我是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现为扬州市江都区)政协副主席,兼江都县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总干事,按照现在的职能,就是县政府的政策研究室。

县委让我去兼江都电大校长,创办江都电大,有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我搞过教育,曾经从事普通教育工作25年,当过20多年的中学教师,也做过教学管理工作,因此对教育有一定的了解;第二,我也搞过经济研究,负责过招商引资和招引人才工作;第三,作为政协副主席,我分管科、科、教、文、卫工作,负责联系县域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

作为政协副主席兼县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总干事,我对全县的经济状况,特别是农村的乡镇企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20世纪80年代,江都县的乡镇企业还不是太多,我差不多跑遍了全县的各个乡镇企业。 

所以组织上调我去兼江都电大校长,我觉得这是在情理之中。而且出于对教育的喜爱,我欣然到江都电大校长岗位工作。这样一来,我就有了几个有利因素:我对农村、对农村经济、对我们江都全县的乡镇企业的状况是了解的;我对经济发展呼唤教育,希望教育为经济发展积极培养人才的状况是了解的;我对农村希望有这么一个传播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机构这样的需求是了解的;我对教育及其规律是了解的。另外,由于政协副主席这种特殊身份,我在县里各部、委、办、局还是走得通的。所以《中国电大教育》总结的“江都模式”的形成,是有主、客观原因的。

我的第一篇关于电大办学的文章是在1988年写的,主要谈县级电大与农村经济的关系。我至今还认为,这篇文章对经济与教育、农村经济与县级电大之间关系的论述,其优势和局限的分析,还是实事求是的。

当时我就觉得,在县一级不可能办几所大学。既然花了那么大的精力和财力来办我们电大,电大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成为农村三方面需求的基地:一是培养农村经济需要的人才;二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三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那么电大怎么办呢?显然不能按照我们一般理解的所谓正规大学去办。所以我强调要按需办学,“需”就是农村经济的需求。既然要按需办学,就要打破常规,抓住另外一个字,那就是“活”,即灵活。所以我们江都电大注意到“全方位、多途径”这6个字,提出“全方位办学、多途径服务”。我们不仅要适应农村的需要,还要积极主动地服务农村的需要

这里我举两个例子。一个例子就是边远的乡镇人才奇缺,当时按照电大办学的要求是要参加入学考试,要达到入学条件才能注册学习。那怎么办?乡镇需要人才,不在乎是大专毕业生还是本科生,只要能帮乡镇解决实际问题就行。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需要我们去思考。记得当时我积极主动地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开办“地方大专班”形式的学校,这在当时来说是很难想象的。通过这种形式的学校,向每个乡镇企业直接输送3-5个学生,向每个规模比较小的企业、相对困难的企业,可以输送1个、2个、乃至3个学生。怎么做呢?就是不按照正常要求入学,而是上地方大专班,学业结束后由县级电大校长签署毕业证书。一般电大学生的毕业证书必须是省级电大才可以发。江都县委、县政府为此专门行文,在本县范围内承认江都电大的“地方大专班”的毕业证书,视同“五大生”待遇。

另外,有部分学生不到电大注册的原因,不是瞧不起电大,而是因为电大受到计划的限制,不能迁户口。普通大中专院校的正式毕业生有3个优势:一是农转非;二是干部身份;三可以享受编制待遇。鉴于此,我们江都又采取了一个特殊的措施,我动员了相关部委办局,给江都电大更多的关心和优惠待遇。这项特殊政策就是,江都电大的所有大中专毕业生都可以农转非。但是加了一句话----非农户口在本县范围内有效。

我再举一个例子。1986年以后许多电大处于低谷期,面临招生困难的窘境。为什么我们江都电大没有这个困难呢?

江苏省苏州市下辖有一个县叫吴县[2],人口数量与我们江都相当,但吴县当时的经济总量高于我们,大概是江都县的3倍。很巧,当时江都的人才总量也只有吴县的1/3。于是,我就利用江苏省教委黄处长来江都调研的机会,提出了江都所面临的人才紧缺问题的解决思路。

黄处长是时任江都县县长在省委党校学习时的同学,我就在县长接待黄处长的时候有意识地介绍了吴县的经验。我说,我们江都的人才总量只有吴县的1/3,经济总量也是人家的1/3。县长就问我,吴县有什么好的经验?我说吴县实施了一个叫“二四八工程”的人才培养计划,即每100个职工当中必须有2个大专生、4个中专生、8个中技生或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县长问我江都可不可以也这样做。我说当然可以!我就是希望我们的县长能够答应,出台政策做类似的人才培养计划。后来,我们江都县出台了一个正式文件,叫“经科教结合”的意见,其中提出了将人才培养“二四八”工程中的“二”和“四”的培养任务交给江都电大。

所以,当时江都电大的生源得到了保障,在其他学校面临办学危机的时候,我们学校没有危机,尽管也有一些困难。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本人对江都的经济、人才需求的了解,以及这些需求和教育相结合,不断为江都电大找到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机会。

注释:

[1] 该文发表在《中国电大教育》1988年第5期上。

[2]1995年6月,撤销吴县,建立吴县市(县级)。2000年12月,撤销吴县市,设立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

被采访人简介:

朱扬顺(1937--),男,江苏扬州人,副教授。195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曾任江都广播电视大学校长、江都职工中专校长、扬州市树人中学校长、海南省珠江源高等技术学校校长。曾获得江苏省电大优秀校长和优秀创业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校长信箱
主题:
教学质量反馈邮箱
主题:
技术支持:新疆丝域互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丝路全景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