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大这样一种教学形式,我自己早就亲身受益了。当然,电大内部怎么运行,我来电大之前肯定是不清楚的。我1957年参加工作,于1958年调到北京科学技术学校教书。那时候,我一边教书、一边自学。20世纪60年代初,北京办过一所电视大学。我记得,早晨6点还是6点半就开始播出电视课程,那时候我听了一门叫“线性代数”的课。
那时候我还年轻,除讲课外,还担任科技学校一个班的班主任。学校给我们教师配备有宿舍,所以我住在学校,有机会整天跟学生在一起,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来自学。1978年,我调到北京电视设备厂,那时咱们中央电大正处在创建阶段。我记得是1979年2月,电大开课了。那时候,我在电视设备厂的工业电视设计科,这个科里主要都是技术人员,当时就是听郑培蒂老师的英语课,几乎整个科室的人都听这门课。以后“电大英语”成了设计科的必修课了。
电大开课后,电视设备厂还专门成立了教育科,开设了一个电大教学班和一个厂办技校班,我在这两个班做过兼职教师。
1981年,我调到北京无线电元件技术学校,那时候,电大开的课就比较多了,包括我所熟悉的“电类”课程,像“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还有当时北京工业学院李翰逊老师讲的“电路分析基础”,这些课我都收看。
我在无线电元件技术学校工作时不坐班,业余时间也到电大辅导班辅导学生,比如,我辅导了北京曙光电机厂的电大班学生,还有北京第二轻工业局办的电大教学班。后来,我来电大后,还继续在电大班辅导学生。那时候,有朱茂源老师介绍我去的辅导班,还有吴铭磊老师介绍让我去的辅导班。我还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讲过课。那时候,我已经接触电大了,我就感觉到,电大这种形式特别好,我自己就是一个受益者。
我在中专学校教书的时候,因为教师和学生面对面,所以学生问什么,教师就答什么,最多是考试之前把重点讲一下。
电大教学班的辅导也是面对面的,但是教师不是整天与学生接触,只能是定时定点进行,一般每周就3个小时,或者上午或者下午或者晚上,一般都是讲授。
当时,北京电大组织对这些在各个教学点进行辅导的教师进行集中辅导,将这些基层班级的辅导教师,都集中到北京电大,由北京电大组织他们听课,请主讲教师的助教讲一讲重点。这些教学班的辅导教师回到教学班后,把这些重点再讲给学生听,然后由学生来提问。根据学生现场的提问,我们再来作答。当然,我们也要负责判作业,作业当中发现有什么问题,我们也来进行解答。
我觉得,与电大学生相比,中专学校的教师对学生更操心一点儿。我教中专学生的时候,他们都是住校生,年龄要小一些,有时候上课不太守纪律,交头接耳的,教师讲课时,还要管一管班上的秩序。电大学生基本上是成人,在这方面就不一样,纪律的事教师不用管,学生都非常自觉、非常刻苦。我就觉得,这些学生因为工作过一段时间,他们能感觉到知识的重要性,能感觉到自己的不足,所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有时候下了课以后,他们还要接着问问题,拖堂的事是常有的,而且电大学生是很认真的,比年龄小一点儿的中专生的自觉性要高多了。
从这一点看,我觉得,电大的开办真是顺应了潮流,对于这些工作了一段时间,而且没有上过大学的,或错过上学机会的年轻人,电大能够让他们实现上大学的梦想,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所以,我感觉电大的工作特别有意义,我热爱电大事业。
故事中所涉及的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