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的成立,是邓小平同志于1977年在接见英国前首相希思[1]后提出来的。当时,希思向邓小平同志介绍了英国开放大学的情况,所以,邓小平同志认为英国开放大学这种远程教育形式很适合中国的国情。当时的情况是,“文化大革命”造成高等教育断层,所以,邓小平同志就倡导成立了广播电视大学。
在广播电视大学成立前一年,即1978年,教育部组织了一个有五六个人组成的考察团,到英国开放大学进行考察。考察团里,就包括后来成为我们电大英语教材的主编、著名的英语教学专家陈琳[2]教授。这次组团考察,可能是中央电大最早的一次国际交流,也就是说,中央电大与英国开放大学的合作与交流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电大成立以后,1981年,通过英国文化协会的帮助,中央电大请来了凯瑟琳•费劳尔[3]作为英语教学专家。因为她担任了中央电视台“Follow Me”电视教学讲座的主讲,在全国影响很大。她的成功,实际上也是对中央电大的一种宣传。
同年,在费劳尔来中国后不久,也是通过英国文化协会的牵线,英方组织了一个英国专家小组,来中央电大举办远程教育研修培训班。专家小组共有三位成员,一位是英国文化协会的,一位是英国广播公司的,还有一位专家就是英国开放大学的麦可睦(音),他的夫人是中国人。从那以后,麦可睦先生和中央电大在前期建立了非常友好的关系。
自费劳尔之后,通过英国文化协会的联系和赞助,一直由来自英国的英语教学专家参与我们英语课程的教材编写、电视课主讲,以及师资培训。通过我积极推进的与英国文化协会的合作项目,还为电大争取到了英方赞助的录制设备与英文教学图书,为我们的英语教师争取到了去英国进修学习的机会。
就我自己来说,在1983年初,我得到英国文化协会的赞助,作为中央电大的公派教师,到英国开放大学参加了一个为期三个月的教育发展电视节目制作培训班。这个培训班是英国广播公司设在英国开放大学的课程录制中心承办的。这个录制中心,就相当于原来中央电视台专门承担中央电大电视课程录制的一个部门。培训班学员来自世界各地,都是从事教育电视节目制作的。我在英国开放大学学习了3个月,中央电大的另一位教师崔志明[4]也参加了这3个月的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与英国开放大学开始建立了联系。
自此,后来中央电大与英国开放大学的交流合作,如考察、培训、引进课程等合作项目,基本都是由我来牵线,有时我还会陪同校领导到英国开放大学进行考察。所以,我对英国开放大学的了解还是比较深入的,无论是在办学理念上,还是办学实践上,而且我和英国开放大学的许多工作人员、研究人员相当熟悉,有的还成为我的好朋友。因此,我们相互之间开展的活动也就比较多。
21世纪初,我和英国开放大学的英语教学专家一起主编了中央电大的《开放英语》[5]教材,这套教材后来在全国范围内影响比较大。《开放英语》完全是以个性化的学习作为基础,以培养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适合成人在职学习、自主学习的一种多媒体课程的资源体系。这套教材至今已经使用了十多年,这在咱们电大是很少见的,而且一直受到学员或用户的欢迎,甚至一些普通高校也在使用,2007年还入选了“国家精品课程”。
特别有意思的是,2012年我陪同杨志坚[6]校长再一次访问英国开放大学,时任校长马丁•比恩[7](Martin G Bean)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但在跟杨校长正式会谈之前,马丁校长突然说,听说刘教授快要退休了,我必须在跟杨校长谈正事之前要说一件事情。然后,马丁校长就发表了一份热情洋溢的致谢辞,感谢我这么多年来在英国开放大学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长期合作中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那份致谢辞让我特别动容,内心非常非常感动。另外,马丁校长还亲自赠送我一个他们事先准备好的纪念匾,匾上专门刻写上了文字,即感谢刘黛琳教授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英国开放大学之间关系的发展所付出的长期努力和贡献!
无独有偶,2005年底,中央电大召开总结会,于云秀[8]副校长在会上提到我在推动学校的国际化进程方面所做的工作,并对我提出表扬,年终还奖励了我几千块钱。我也挺感动,我说电大的校长对我这份努力做了肯定,现在英国开放大学校长还专门送了这么一个纪念匾,这说明我这些年来在对外交流中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
英国开放大学毕竟是世界远程教育的鼻祖,在办学理论和实践上得到英国民众和世界同行的瞩目,这么多年来对于中央电大和英国开放大学的关系,我确实做了不少工作,有些不属于自己份内的工作,但是我自己觉得非常有意义。
讲述人简历:
刘黛琳(1950--),女,北京市人,1963-1968年在北京外国语学校学习,1985-1986年在清华大学外语系研修硕士研究生课程,1993年获得英国布莱顿大学媒体辅助语言教学硕士学位,1979年1月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工作,曾任基础部、外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