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归故里、服务家乡,他勤于思考尝试,带乡亲们脱贫致富;
发展水产、寻建文旅,他敢于开山辟路,为家乡开发新产业;
终身学习、科学致富,他勇于直面质疑,以身作则不断奋进……
黄河岸边有个撒拉族小伙,带领红光上村变贫为富、高速奔小康!
他就是来自青海开放大学的杰出校友、全国人大代表
——马乙四夫。
一个人富不算富,荣归故里同发展
时间回到1998年。
当时,国家规划在公伯峡修建黄河上游的第四个梯级电站,青海省循化县查汗都斯乡红光上村的土地被征用了80%左右。人均耕地少、质量差,在这种情况下,红光上村的年轻人大量外流,走南闯北谋生活。
撒拉族的小伙儿马乙四夫是离乡打拼的年轻人中的佼佼者,开出租、跑运输……起早贪黑的他很快小有所成,有了一笔小积蓄。
不过,让开开心心返乡探亲的马乙四夫没想到的是,在他离乡的这段时间里,家乡的部分村民对未来没有规划,将征地补偿款消耗一空后,竟慢慢变成了贫困户,而红光上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烂摊子”。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马乙四夫,看到家乡如此凋敝,立刻坚定了一个想法:“我一个人富,不算富;我吃得好,他们吃得不好,我也难受!”于是,他回到家乡,参与村支书选举。
2008年,马乙四夫当选村支书,正式归乡,全心全意地踏上了带领村民走向富裕的探索之路。
人怕犯错我试错,因地制宜谋出路
脱贫致富,不能仅凭满腔热血,关键是要找对方法。
马乙四夫发现,虽然建设水库征用了土地,人均耕地少了,但蓄水后,下游河面大了,似乎有“文章”可做——经过实地考察,他决定饲养三文鱼。
这一大胆的想法立刻引来了同村人的不解,甚至嘲讽。“大家对放牛放羊很熟悉,但没尝试过水产养殖。听说要养鱼,大家都骂我‘傻瓜’,说我干不成。”马乙四夫苦笑道。
不错,撒拉族的传统是牛羊畜牧,在翻腾的黄河水面上养鱼,真的可行?
马乙四夫觉得行!而且,他并不蛮干,靠着实地研究、广查资料、勤做实验,硬生生地蹚出了一条路,培育出的三文鱼苗最大的净重15公斤!很快,马乙四夫成了三文鱼养殖“土专家”,不少鱼苗高价卖到了外地,证实这一致富方法可行。看到有来自上海、广州的客户上门收购,不少村民动心了,也开始养殖三文鱼。
“只要精心去做,没有干不成的事!”这就是马乙四夫的成功经验。
红色旅游红似火,梦想成真共繁荣
靠着不服输的劲头,马乙四夫再次开创先河,尝试在村里搞起了文化旅游产业。
红光上村是一个被“红星照耀”的村庄。1939年至1946年,400多名西路红军战士在这里开发了1700多亩土地,修建了60余座民房、学校、清真寺……
为什么不利用这些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呢?萌生这一想法后,马乙四夫立刻带领村支部成员前往河西走廊、西路军纪念馆等地实地走访,收集资料,着手打造集革命传统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红色旅游产业,并于2009年创办了全国首座民间红西路军纪念馆,既传承了红色文化,又带动了乡村经济。渐渐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多了,村民的经济状况和精神面貌都大为改观。
如今,马乙四夫已不再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富裕户了,但他说:“当了村干部后,家庭收入减少了,但我对村子越来越有感情了。村里的父老乡亲就是我的家人,他们过得好,就是我过得好,我高兴!”
终身学习无止境,知识富民思路广
干净整洁的硬化路、节能环保的太阳能路灯、极具特色的红色文化长廊……马乙四夫成功带领红光上村从贫困村变成了先进村。
虽然成绩斐然,但他依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循化县村干部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工作时经常要向乡镇驻村干部请教,马乙四夫心想,要是能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肯定能将乡村工作做得更好。
恰逢国家开放大学(循化分部)到当地进行招生宣讲,马乙四夫毫不犹豫地决定报考。
“一个农民,上国家开放大学有意义吗?”质疑声不少,但马乙四夫坚定地说:“文化助长才干,思路决定成败!”
2013年春,马乙四夫带着两个儿子一起报考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中的农村行政管理专科专业,并在2016年专科毕业后续报国开行政管理本科。2019年,父子三人同时拿到本科毕业证,成为当地佳话。
六年的国开学习生涯帮马乙四夫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也必将助力他为乡村振兴、红色文化建设做出更出色的贡献。
监制:何 菁
编辑:易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