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博士”的数学应用研究》----国家开放大学40年的故事

来源:徐锦培 闲书斋 / 2022-06-14 10:53 / 查看:6553

回顾电大36年的拼搏之路,真是辛酸苦辣皆有。电大人教学与科研的迷茫之路,确实令人感慨。好在我们这代人,经过“上山下乡”的锻炼,培养了自己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品格,所以,我在电大工作始终是自得其乐、乐在其中的。

应该说,一开始在电大工作,我是很幸运的。因为那个时候,学校的行政工作很多,但是我们领导对我说:电大的教师太少了,你一定要在中央电大播出电视课程的时候,坐在教室里听课。所以,我每周有四节电视课,跟着同学们在班级课堂里一起收看,收看中央电大通过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课。另外,我负责批改一个班的学生的作业。还有,我要每周抽一个晚上,或者利用周末休息日的大半天时间,给学生上一次辅导课。

除了以上教学工作之外,我还负责整个嘉兴地区数学教研组的工作,要组织教研活动,要组织相关教师写辅导材料,当然自己还要带头写。所以,当时我的工作压力是非常大的。

在此,我要感谢两位教师,是他们帮我很快适应了电大教师的工作。一位是数学教师,一位是应用写作的教师。

1979年电大开办的时候,湖州师范学院的老校长,名叫陶坤英,就开始承担电大学生的数学辅导工作,曾被评为中央电大的“全国电大优秀辅导教师”。当时我就去听她的课,听什么呢?就是要解决应该给学生辅导什么内容的问题。因为关于电大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主讲教师已经在电视课程中讲过了。那我作为辅导教师,我要辅导什么内容?怎样去辅导?如何因材施教?我就向陶老师学。

我自己上课也很认真,除了认真备课外,我的教案写得也很完整,对于要讲的每一句话,我都写出来,因为我是新手。写好教案以后,我就把教室门关起来,一个人在里面试讲。两个小时的课,我试讲一个小时多一点儿。讲一遍,发现讲到某处讲不通了,或某处还没弄懂,就再改一改讲稿,试讲两遍,三遍,一直到我完全可以脱稿讲这个课,或者说可以背出来这些讲课内容了,我才到讲台上去给学生讲课。

经过一次、两次、三次给学生上辅导课,每一次我都是脱稿讲的,学生们几堂课听下来以后,就说:尽管这位教师看起来很年轻,二十几岁,但是他对高等数学的知识很熟啊,你看他两个小时讲下来书都不看,就用一支粉笔。所以,学生们很快就认可我了。这是我教学生涯起步的一个突破点。

然后我再讲我的应用写作能力的提高。其实我们电大工作很杂,很多东西都要写出来,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写作能力。在此,我要感谢另一位老教师,他也是我们自己电大的老教师,他的名字叫庄世根,是“文化大革命”前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他对我说,他们班里有28个同学,毕业后大都在新闻单位当总编什么的,像《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但他为什么只能在我们嘉兴地区电大呢?因为他两只眼睛的校正视力是1000多度,属于高度近视。所以学生们说:我们庄老师上课,对于讲稿上的字是用鼻子闻出来的,而不是用眼睛看出来的。正因为这样,庄老师才来到嘉兴电大,也让我们电大有了这么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庄老师对我说:你一定要会写,不管什么都写,写个通知也好,文件也好,辅导文章也好,各种各样的题材都要写。写作能力是写出来的!这一点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然后他就让我写,我写好以后他就一稿一稿的帮我改,审看我的写作思路对不对?写作技巧存在哪些问题?因为我是学数学、教数学的,所以一写数学文章,就喜欢演算。庄老师看到大量的数学演算,加上他眼睛近视得厉害,看到这么多的数学符号,他说:不对不对,你这个写作套路不对。你写文章的目的是要与别人交流,你一定要写给外行人看,让别人也能看懂你的文章。这一点对我以后的发展,帮助是非常大的。因为,我写的应用文章,都是给行长、厂长看的,他们都是学科的外行。

后来,我就慢慢的写,并养成了写作习惯。除了写工作中需要的公文外,我也写自己所教的学科—关于数学的文章,我把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或者我在辅导中碰到的问题,以及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全部归纳起来,写成一篇又一篇的小文章。那个时候,我的胆子也大,写好以后就直接投给中央电大的杂志了。1984年10月,我的第一篇文章《高等数学错解分析》就在《电视大学》杂志上发表了。接下去是两个月发一篇,连续发了好多篇。

1985年,我们电大财经类专业开出来了,我们湖州一下子招了很多学生,有会计专业几个班、统计专业几个班、财政专业几个班、金融专业几个班。而财经这方面的教师,湖州几乎是零。怎么办?学生们都在叫苦。不得已,我自己也就试着来当这方面的辅导教师。

后来我自认为教的最好的是“统计学原理”这门课,我在大学里就根本没读过。我把“统计学原理”先攻下来,然后是“管理系统工程”“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学”“西方经济学”,以及计算机类的课程,我教了有十几门课,也花了很多精力。换一门课来教,备课是很花精力的,你先要把这门课学懂,然后学精,还要学到一点能解决学生实际需要的内容,并经过适当提炼,这个过程是很花精力的。

但是我们电大的教师,尽管号称教学“博士”,但在评职称的时候就遇到麻烦了。评职称是要考核教学工作量的,什么课程你教了多少节课?不达到工作量是不行的。外聘的评审专家一看我的教学工作量,就说:你是电大的数学教师,申报的也是数学教师职称,可你怎么一会儿教“西方经济学”,一会儿教“统计学原理”,当然“统计学原理”这门课与数学还算沾边,你怎么还教“市场营销学”?专家说我们不够专业,说电大不够专业,不符合申报专业职称的资格,所以我第一次申报讲师职称就没有评上。

其实一点儿不错,我们基层电大的教师教得确实非常杂,当然,我们平时的工作就更繁杂了,没有时间去深造。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教师在电大待不住,跳槽离开了,他们认为电大没有前途。

那么电大是不是真的就没有教学科研的优势呢?我对此考虑了很长时间,也苦恼了很长时间。终于一次偶然机会,让我开窍了。

我们第一届财经类会计专业的一个学生,在即将毕业的时候,有一天匆匆忙忙跑来找我。这个学生叫严惠心,当时在湖州四大丝绸厂之一的达昌绸厂任财务科长。他跑来对我说:郑老师,我碰到一件麻烦事,我已经琢磨了一个多礼拜,想不出好办法来。我说:什么事情啊?他说:现在已经改革开放了,我们厂里的织机落后了,我们要到日本去引进一批“箭梭”织机,这种织机的速度要比一般传统的织机快得多,而且质量也好,洁净度等各方面都很好。我们要引进这套设备,但我们的钱不够,所以我们要分期还款,三年、五年、十年。可日本人结算还款的利率是用“复利”来计算的,不像我们中国是用“单利”计算的。

严惠心从来没碰到过这个“复利”计算,所以,算了几次都没有算出来,所以就跑来问我。我仔细一想,这个“复利”问题以前还真没遇到过。我就跑到他厂里去,在那里待了一天,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仔细分析,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数学问题,就是一个等比级数问题。随后,我就帮他一算,三年、五年、十年,怎么还?总共要还多少钱?每年还多少钱?方案全部算出来。我还把具体的计算方法、计算过程全部教给他了,他很开心。

严惠心马上把厂长叫来了。厂长一看结果都出来了,也很高兴。我也给厂长进行了介绍,因为我已经学会了把专业的东西讲给不懂专业的人听,并且能让他听懂,这是我应用写作练出来的。他一听也就懂了。他说:你们这样培养的电大学生,真的能派大用场。我一下子感觉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能是我们电大教师科研的方向。

那天晚上,我一直在思考,并最终确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我在电大的科研方向。那一晚,我想到了一件事。1973年,我读高中的时候,华罗庚教授到过一次湖州,推广他的“优先法”。我在高中读书期间,在数学方面也是比较拔尖的,我的数学老师就让我到湖州人民电影院听华罗庚教授讲课,讲座的内容是怎样把“优先法”应用到湖州的企业,用“优先法”设计最优方案。

我想,华罗庚这么大的数学家肯定是非常专业的,但他也在搞应用数学,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这个方向肯定没错。所以我就下定决心了,就要往这方面努力。于是,我就在课堂上跟学生们说:同学们,你们现在都是一边上班一边读书,你们在实际工作中一定会碰到一些数字很复杂,数量和数量之间关系很复杂的事情,或者想不通搞不好的问题,碰到这种问题你们都可以来找我,我们一起来解决。在大会上,甚至是毕业典礼大会上我也这样讲。之后,学生就陆陆续续带着问题找我来了。

比如,有一个电大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他是湖州四大绸厂之一的永昌绸厂的,名字叫金伯翔,在企业里负责质量和计量管理的。他跟我说:有一台仪器,我反复测量过,老是觉得它误差很大。什么原因不知道。我说:你把那台仪器的说明书拿来,咱们一起来研究。他就把说明书拿来了,还到图书馆找来了介绍与这台仪器原理相近的书。然后,我们两个人一起分析这台测量仪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等。分析来分析去,用三角函数来计算角度等。经过分析和计算,问题找到了。我跟他说:就是原理图中这一个α角的角度没有设计好,角度偏大了一点,导致整台仪器误差很大。

金伯翔同意我的分析,然后他就把仪器存在的问题和我们的解决思路等写成书信,寄给这台仪器的生产厂家。生产厂家很快就回复了,说我们提出的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方案是对的。

我呢,就把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写成了一篇文章,投到上海的《质量与管理》杂志社,三个月以后这篇文章就发表了。这是一个案例。

其实后来我评副教授的两篇主送文章,一篇是《丝厂生丝质量模糊聚类分析》,另一篇是《偏度、峰度检验法与银行会计柜员制劳动定额研究》,都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案例成果。

第一轮评审,评审专家都是湖州的。专家们看到后很是惊讶,我们湖州还有这么一位教师!他们也很佩服。因为他们自己都是从书本到书本,没有看到过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地方实际问题的案例。

我经过几年的努力,在科研领域慢慢地有点小名气了。浙江省有个应用数学协会,我是会员。有一次,应用数学协会在杭州开会,我在会上做了发言,介绍了我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具体做法。此后,杭州大学(1998年合并进入浙江大学)的两位教授专门跑到湖州,而且找到我家里,请我协助找一个需要用数学解决的课题。

所以,我认为,我们电大的教师搞科研,就是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这是我们的优势。因为,我们电大有一大批学生工作在第一线,他们毕业以后也还在我们教师身边,不像普通高校的学生一毕业就到全国各地去了。谁来给你提供问题线索,就是我们身边的学生,他们有问题马上就可以提出来,我们也可以很快到企业去深入调查。所以这是我们电大教师搞科研的优势。

由于我一直坚持搞应用研究,发表了很多文章,在《电视大学》《中国远程教育》,还有原来的《中央电大经济》等,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报《数学的实践与应用》,还有《中国统计》、《数学物理学报》等,这些都是一级刊物。我还在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刊物上发表了文章。有几篇文章还被SCI收录,为我申报教授职称奠定了基础。

2008年,我评上了数学专业的教授,不是管理学的教授,是正宗的数学教授,也是我们电大土生土长的数学教授,非常不容易。

 

相关信息

[1]《高等数学错解分析举例(一)》,发表在《电视大学(双月刊)》1984年第五期上,署名浙江电大湖州分校郑宁国。《电视大学》由中央电大《电视大学》编辑部编辑出版。

[2]《数理统计在纡子生产质量和定额管理中的应用》这篇文章也发表在《湖州师专学报》1989年第5期上,署名:郑宁国、金伯翔。

[3]《丝厂生丝质量模糊聚类分析》刊登在《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上,署名:浙江电大湖州分校郑宁国。

[4]《偏度、峰度检验法与银行会计柜员制劳动定额研究》刊登在《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上,署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湖州分校郑宁国。

图片

讲述人信息:

郑宁国(1956.2--),男,上海市人。1980年8月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嘉兴分校,1988年获得浙江教育学院本科学历,1997年获得浙江大学研究生学历。1980年8月分配到浙江电大嘉兴分校,后嘉兴和湖州分立,在浙江电大湖州分校、湖州学院工作,一直从事教学工作。


校长信箱
主题:
教学质量反馈邮箱
主题:
技术支持:新疆丝域互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丝路全景VR